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8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一个“嘉昆太”,万亿增长极——长三角毗邻区一体化发展观察》的报道。
今年6月24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与上海地铁11号线实现无缝换乘。两个万亿级城市的市中心,实现跨省地铁直达,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双11”的交汇点,在江苏苏州的昆山市花桥镇。
【资料图】
6月24日,乘客在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站进站乘车。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花桥是一个缩影。打开各类手机地图软件,只见上海嘉定区和江苏苏州昆山市、太仓市组成的省际毗邻区,城市化区域几乎连成一体,很多板块干脆就是沿着省界自然生长。这块区域被称为“嘉昆太”,它正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版图上日益凸显。由三地组成的协同创新核心圈,2022年生产总值超过9400亿元,接近万亿元大关;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9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00余家。
多年的累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加持,让“嘉昆太”熠熠生辉:这里诞生了全国经济最强的县级市、修建了全国第一条跨省地铁、共建了世界级的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德资企业群……
2023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五周年。近期,记者走访、调研、观察“嘉昆太”,探寻一个省际毗邻地区的发展故事,解码一个区域一体化和协同发展的样本。
大格局和小尺度:沪苏“双11”交汇在花桥
上海地铁11号线兆丰路站外,车流滚滚,高楼林立。此时,你的双脚站在江苏省苏州昆山市花桥镇,而50米开外就是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你请朋友去饭店吃饭,不经意就会“跨省”;躺在床上点外卖,小哥或许来自“外省”。但其实,一切都是无痕且无感的。
苏州是江苏接轨上海的东大门,昆山是苏州的东大门,花桥则是昆山的东大门,这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决定了花桥的地位和使命。2013年,上海地铁11号线跨省延伸到昆山,在花桥设了兆丰路、光明路和花桥三个站。上海地铁11号线,成为全国首条跨省地铁。
昆山市交通运输局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方程炜参与了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段的规划和建设。“县级市修地铁,当时在国内还是头一遭。延伸线的列车运行和信号由上海地铁负责,站台管理则交给昆山。截至目前,延伸线已安全运营约3000天,为昆山培养了一批轨道交通人才。”
延伸线修成后,客流量迅速增加,目前花桥三个站的每日进出客流达到约5.5万人。“其中,始发站花桥的客流最大,每天接近2.5万人,以跨省通勤族为主,一度是整个苏州客流量最大的地铁站。”花桥地铁站值班站长李雅婷告诉记者。
记者在“双11”交汇的花桥站看到,巨大的空中连廊已经显露雄姿。从上海11号线的站厅出发,跨过连廊,走下阶梯,宽敞的地面站厅豁然眼前,这就是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站。苏州11号线从苏州工业园区开往昆山花桥,全线28个站点,其中26个位于昆山;上海11号线则从迪士尼园区直达花桥。人们都说,苏州园林和迪士尼从此“同城”直达。
“上海是我的工作,苏州是我的生活。”住在昆山的王步超是上海一家企业的软件工程师。地铁联通后,他对未来有了新的憧憬:周末往西逛园林、往东听歌剧,工作日进出城不用堵车。
打“上海轨交牌”的,不止昆山一个。昆山东北方向,是同属于苏州的太仓市。从2018年开始,为了更好地对接、融入上海,太仓启动了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娄江新城建设。这个新城的东面是沪通铁路,南面则是太仓与嘉定的省界线。而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从嘉定区经虹桥交通枢纽至闵行区),在太仓人的眼里,就成了“嘉闵太线”。根据规划,这条线路将向北延伸至太仓,并在太仓设立三个站点——太仓站、白云渡路站、十八港路站。娄江新城的规划骨架,正是依托这三个站点展开。“上海五个新城的姐妹城”,这是娄江新城在不断讲述的主题故事——中心城市建设规划的“标准输出”,在此可见一斑。
“苏州人常说,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苏州是碧螺春,上海就是这棵大树。”太仓市发改委主任万芬奇说,一直以来,太仓与嘉定、上海的民间来往非常密切,很多太仓的老百姓看病、看演出都往上海跑,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两地政府部门的沟通对接更加紧密。今年2月,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就率领党政代表团赴太仓、昆山考察,谋求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深化合作。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中央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规划范围涵盖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总面积达35.8万平方公里,堪称大格局、大手笔。
为把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落到点上、落实落细,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2018年5月应运而生。嘉定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陆祖芳介绍,五年来,三地聚焦“规划同圈、科创同圈、产业同圈、交通同圈、生态同圈、民生同圈、党建联建”,通过签订两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梳理合作项目清单等方式,一步步把概念变为现实。
“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我认为有大、小两个维度。”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说,大是指放眼全球,加快推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小是指小尺度、跨区域、更加精准的发展规划,这包括以上海为核心的上海大都市圈规划,也包括“嘉昆太”这样的省际毗邻区建设。
行走“嘉昆太”,记者深深地感觉到,一体化的意识、举措已经深入到每个领域、每个部门,成为很多人的自发选择、自觉动作。“谁家没个上海亲戚呢”“我们和上海嘉定、宝山讲话都是一样的”;昆山有一条沿沪大道,太仓有一条临沪大道,太仓人对上海中共一大会址附近的太仓路津津乐道……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这种自然的情感流露,也是一体化发展的巨大内生动力。
高能级和低成本:德企“扎堆”太仓的逻辑
波光粼粼的浏河岸边,海运堤罗腾堡德风街沿着河岸展开,拜仁足球队、德国啤酒等德国元素风情浓郁。浏河上不时有船只驶过,恍惚间颇有德国运河的感觉。今年是太仓撤县建市30周年。这个安逸富足的鱼米之乡,如今已成长为赫赫有名的德企之乡,集聚了全国约1/10的制造业德企。追溯起来,这些项目同样和上海尤其是嘉定的汽车产业密不可分。
克恩-里伯斯是第一家落地太仓的德企,主要产品是安全带弹簧——一个不起眼却不可或缺的汽车零部件。这家企业当初来中国,就是作为大众汽车的供应商。当时,德国大众在上海嘉定设厂的举动被外媒称作“将生产线建在孤岛上”,却让时任克恩-里伯斯管理层看到了机遇——太仓紧邻上海,区位优越,却没有大都市的喧嚣,与德国人偏内敛的性格不谋而合。
从克恩-里伯斯开始,如今太仓德企的年工业产值超过600亿元,汽车零部件也成为太仓的支柱产业。“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太仓70%的企业与上海有上下游关系,两地每天来往的人数超过5万,密切程度超过很多人的想象。”万芬奇说。
如今,太仓的产业还在进化,生物医药就是重点方向之一。这同样与上海形成了有趣的竞合关系。
位于太仓沙溪镇的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排排新建的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这个产业园深耕CXO、医疗器械、生物制药三大产业,未来目标瞄准1000亿元产值。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离上海近,且拥有成本优势。”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王建宏和记者聊起一个账本,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开车40分钟可到上海虹桥机场,但这里的租金每天每平方米只要1元。相比之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和上海张江“药谷”的租金分别是每天每平方米3元和5元。
王建宏并不讳言,他们在上海张江也有招商人员,“但我们和张江是错位竞争,他们是国家‘药谷’,对研发创新和企业总部有吸引力。我们主打制造基地和新药动物实验产业,大家在产业上形成了梯度布局”。
再看昆山,2022年,昆山市GDP首次超过5000亿元,连续18年蝉联全国百强县榜首。实有人口超过300万,跻身“大城市”之列。这样的成绩,与上海的辐射密不可分。
“回想当年,昆山因为经济发展处于苏州六个县末位,被称为‘小六子’。我们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主动承接上海的产业溢出,引进了一大批外资、台资企业,成功实现内转外、低转高、小转强,为昆山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谈到往事,昆山发改委主任赵姝十分感慨。
时代在变,科技创新大潮滚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用好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辐射效应,成为昆山发展的新课题。
在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见到了昆山复旦科技园负责人刘新中。这位来自复旦大学的技术转化专家,用3年时间,带领6名员工,在昆山复旦科技园孵化了50多家科技型初创企业。
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新一代高通量肿瘤细胞精准检测技术、汽车座舱智能视觉感知系统……很难想象,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出自一个县级市的科技园。“把百年复旦的科研积淀和昆山花桥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结合起来,既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也为区域转型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刘新中说。
显然,对昆山、太仓这样的县级市来说,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的建设,能带来无限机遇。那么,产业和城市能级相对更高的嘉定,又能从中收获什么?
对此,嘉定区发改委主任管红梅的回答是,要发挥嘉定的科技创新优势,主动搭建服务平台。比如,在嘉定召开的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五届,吸引长三角41个核心城市相聚,累计交易额突破7.7亿元。嘉定、昆山和太仓还联手上汽集团等发起长三角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累计投资金额逾46亿元,并推动被投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类似这样的服务,都是嘉定和上海的核心功能和独特优势。
在管红梅看来,每个地方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会按照市场规律选择最合适的地方布局。“比如,嘉定有家汽车零部件巨头,生产基地设在太仓,总部、研发和销售仍在嘉定。如此一来,他们在嘉定只占用了20多亩土地资源,却贡献了上十亿元税收。这样的产业布局,无论对企业发展,还是对两地经济都是有益的。”
当前,嘉定正在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一系列前沿产业。位于安亭的嘉定氢能港,是国内最早的以氢能为特色的高科技园区之一。目前,这个园区已聚集50多个氢能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体系。
嘉定的氢能产业发展,也和周边地区形成了联动。嘉定氢能港总经理邱鹏介绍,由氢能港企业捷氢科技研制的氢燃料电池,被装在苏州金龙制造的燃料电池公交车上,在苏州下辖的常熟市开展批量化示范运营——从上海的高能级平台出发,辐射苏州等周边地区。这样的故事,一直在“嘉昆太”区域上演。
硬基建和软联通:“亭桥鹤”携手搭建一座桥
一般人都知道“江浙沪”,很多人也知道“嘉昆太”,但知道“亭桥鹤”的并不多——它分别指上海嘉定安亭镇、江苏昆山花桥镇和上海青浦白鹤镇。省际毗邻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往往需要这样的微观协同机制落细落实。
“亭桥鹤”三镇格局几乎呈等边三角的形状,苏州河(吴淞江)蜿蜒其中,村庄、社区犬牙交错。孤悬吴淞江左岸的白鹤镇万狮村,是被花桥镇包围的“孤岛”,以往去镇里需要摆渡过江。万狮村党支部书记陈秋明说,近年来渡口停航后,每次去镇里都要开车绕很远的路。如今,一座鲜红色的钢铁虹桥飞架吴淞江上,即将在今年年内竣工。项目经理周鑫说,大桥让花桥沿沪大道与白鹤胜利路实现贯通,隔河相望的两地人民开车只需要一两分钟就能碰面。对于这座桥,陈秋明很是期待。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在长三角一体化和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的建设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基础作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硬基建对“嘉昆太”的支撑作用更加多元化、立体化。
“小”到修一座桥,大到建一座港。大江浩荡,巨轮穿梭,位于长江边的太仓港岸线绵延数十公里。在上海和太仓合资的太仓海通汽车码头,数千辆新能源汽车整齐排列等待出口,场面蔚为壮观。去年这个码头汽车吞吐量超过30万辆,启动扩建后,远景吞吐目标达到130万辆。
5月25日拍摄的太仓港集装箱四期码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翔 摄 以港兴市,是太仓的发展基因。2022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万标箱,名列江苏外贸第一大港、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除了水深条件和地理位置好,太仓港还和上海这个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形成了联动发展。”太仓港管委会副主任周晓荷向记者介绍,上海港不但参与了太仓港的码头投资,太仓和上海之间还开通了“太申快航”,源源不断的集装箱从太仓港出发,乘坐水上“穿梭巴士”运至上海港,再进一步发往全球。
长三角一体化,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在硬基建的基础上,一系列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层面的“软联通”项目,也在“嘉昆太”区域加速推开。
“昆山的老百姓有个特点,对上海的大医院非常信任。”昆山第一人民医院对外合作发展部主任冷新说,该医院专门设有上海专家会诊中心,新的院区还建设了直升机停机坪,和上海的大医院以及长三角的兄弟单位形成航空救援网络。
随着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的铺开,跨省就医在“嘉昆太”成为常规选项。昆山医保局的统计显示,2022年昆山到上海的就医人次超过39万,医保政策的打通给老百姓带来更强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太仓的步子迈得更大。在太仓娄江新城,一座崭新的上海瑞金医院太仓院区正在建设中。“这是太仓迄今为止投资金额最大的卫生服务项目,建成后将设置床位1000张,和上海瑞金医院实行一体化运行。未来不但太仓的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还可以辐射长三角其他地区。”太仓卫健委主任周纯言语里充满了期待。
把公共服务做得更实更好,“嘉昆太”每年都在谋划新的项目。管红梅介绍,比如大家关心的医疗服务,除了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今年“嘉昆太”还在研究刷医保卡异地买药,给百姓带来更多便利。
社会治理是软联通的重点,也是难点。“亭桥鹤”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办公室设在花桥,来自三地的政府工作人员坐在一起“一体化”办公。“以往,跨界河流治理、流动人员管理常陷入‘三不管’或‘各管各’的境地。比如跨界河浜上的水葫芦在省界两边飘来飘去,以前大家互相推诿都不想治理,依托一体化办公室和协调机制,现在三地可以做到联合巡查、联合治理。环境好了,两边的百姓都受益。”“亭桥鹤”一体化办公室副主任吴东海向记者描述近年来的新变化。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新的需求、新的挑战还会不断出现,这对制度层面的联通提出了更高要求。把问题变成前进动力,把堵点变成工作发力点,经济规模逼近万亿元的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未来还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迸发更加夺目的光彩,为全国的省际毗邻区建设和协调发展贡献更多样本和经验。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